?
五湖四海东台人 · 东台名景 · 东台名品
首页
>> 分类新闻 >> 人文东台 >> 东台史话
大悲庵与郑板桥的楹联碑铭
日期:2018-01-22 作者: 朱兆龙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东台的古庙庵中,名为复兴庵、福缘庵、准提庵的比较多,命名大悲庵的,只安丰一家;虽于1975年串场河改道工程时拆去,因与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结有善缘,近年来重新出现,成为一个没有湮没的地名符号。

  安丰的大悲庵,前清时建在镇西的周家桥西,即今日镇上鲁家巷西头,地属立新居委会。顺治、康熙年间(1660年前后),有位法名悟明的僧人四乡化缘,修佛甚笃,却没有栖身念经的庙宇。来往盐船上的人就请他上船生活随喜,可他并不如意,于是人们就在安丰周家桥西边买下一块地,匡上篱笆,盖起茅屋,给他念经拜佛。

  悟明有了遮风挡雨之所,思量起个寺名,想以大慈大悲观世音为题,可自己贫苦,无力主建庙宇大慈行善,只能大悲为怀唱经普渡了,于是就取《神仙传》中“居河之湄,结芦为庵”之意,命名大悲庵,在庵里大声诵经,声达户外。人们见此愈加敬重,商量后买了很多木料、砖瓦送来,悟明却不开门接受,大家就破门而入。悟明说,你们何处不可施舍,为什么独独选我这儿呢?悟明因何要拒绝这巨量施舍呢,原来他的师兄含珠、可珠,急于砌佛殿造韦陀,欠下无数债务,临终时连口中的含饭都没一口。吸取师兄的教训,悟明坚持在茅庵中参修,量力而行,逐步积累。病危时吩咐徒弟法树继承师志,踏实创业。

  悟明圆寂后,法树和尚克遵师嘱,与徒弟禹平捐口食、积锱铢,忍饥耐苦,熬寒经暑,积累数年后,建别殿、砌西厢,完成大悲庵全局,实现了悟明的夙愿。

  法树圆了老师的遗愿,有时间周游各地研究佛学了。一天,法树住持在兴化天宁寺方丈处切磋佛学,碰到时在天宁寺避债读书的郑板桥。法树观郑板桥诗画不俗,考虑给天宁寺法友减点负担,就邀请郑板桥来安丰随法。

  此时的郑板桥甚为清苦。他自20岁中秀才后,家道中落,只得在兴化设馆蒙童,卖画谋生,怎奈灾荒连年,无童可蒙;书画未名,无人问津。又逢30岁丧父,不几年丧子,穷困蹉跎,36岁上到天宁寺避债就食,命途多舛之亟。见大悲庵住持邀请,加之久闻明代东淘海东夫子王心斋之名,就随法树和尚来到安丰。

  串场河边的大悲庵,短墙内几间寺房,小桥边一丛深树,别殿东两间灶房煮粗茶淡饭,西厢外两扇柴门通菜畦瓜棚,鸟鸣鸦归,更显寂静。如此佛家清修之所,实是读书务农佳境。法树和尚每天上午一壶茶、下午一壶茶,用木质茶焐子焐着,让板桥自斟自饮;自己和徒弟去念佛经、做农活、煮斋饭;晚间泡茶秉烛,与板桥谈诗论画。

  板桥喝那茶,原是上等茅尖,加自制上年菊花,用天水烹煮冲成,温温地喝来,茶香与菊香沁入五脏六腑,将一腔烦恼冲得干干净净。再读王艮“出为帝王师、处为天下师”的高论,大为快慰,目览口诵,拍案称赞。徜徉于庵宇田间,兴至心灵,泼墨挥毫,口吟手书,给大悲庵厨门圃门各赠一联:

  圃门联是:一帘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厨门联是:白菜青盐粯子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大悲庵的串场水泡菊花茶,不但让郑板桥留下了语朴意幽的佳作,更让他将大悲庵铭记在心中。乾隆年间郑板桥考中进士,50岁出任山东范县知县,61岁从潍县罢官回兴化。三年后的乾隆二十一年春(1756),郑板桥到安丰大悲庵寻访故友。

  此时法树和尚已故,禹平和尚接任住持。郑板桥听了禹平所述的别后诸事,思故人之苦修礼佛,感后人之和善乐施,观四年前修葺全新的大悲庵,其规模之“巍然勋然”;乃应禹平之请,欣然命笔,写下570多字的《重修大悲庵碑记》,由时在西溪巡检司任职的歙县人徐肇成司马为之勒石,给安丰留下了一方宝贵的文化遗产。

  1921年,安丰的文化人们为纪念郑氏的大悲庵之旅,在庵内合建了一方燮园,树植枫柳黄杨,花栽蔷薇梅菊,供人游览观赏。郑板桥写在木板门上的手书对联,字迹独特,墨印深浸,却在日寇入侵安丰后,随着燮园遭破坏、板门流失无存。

  2015年,安丰镇政府会同弥陀寺在古街南端重建大悲庵,修建了郑碑墙和草书房,将郑板桥在茅舍里研读王艮、与法树和尚手谈品茗的场景展示于兹,将其碑记全文铭刻于兹,让过往游人读碑看联,采风留影,添一点思古之幽情,增一些人文之收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