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诏封天下神,规定都府州县设立城隍庙,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祭拜城隍。由朱元璋始作俑者刮起的这股“城隍风”,严格规定都、府、州、县四级城隍制,将战争中牺牲的将领分封到各级城隍庙做城隍,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神灵。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各地纷纷建起了城隍庙,相互攀比,规模越搞越大,几乎与当地官署衙门相当,城隍爷成了综合治理阴阳两界的地方官。东台建县较晚,明朝中期为了抵御倭寇入侵修筑了一座土城,城隍庙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嗣后又经过四次修建,历时63年。清雍正三年(1725)推倒重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东台建县后三年,由两淮盐运使东台分司厅通判丁世隆主持扩建,初具规模,其建制与州府城隍庙旗鼓相当,大大超过县级城隍庙建制;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十三年(1788)道长孙长庆两度募款增制,使道教在佛教兴盛的东台有了一席之地,且东台城隍庙与兴化茅山道观等量齐观,成为扬州府治下高邮、宝应、兴化、泰州及里下河一带著名的道坛盛地。
旧时东台城隍庙坐落在鼓楼大街北侧分司厅通判衙门北面广场上,由鼓楼街北的寺前巷入内,迎面而来的高大宽阔的照壁墙挡住人们的去路,绕过照壁墙,便看见城隍庙山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上架着砖拱桥往来交通,砖拱桥北面城隍庙前站立着两尊汉唐风格雕刻精良的汉白玉质地的石狮。东台城隍庙山门是一座四楹三开间楼宇,中间大门的上方有“问心”二字匾额,令人怵目惊心。匾下门厅两旁分别站立着牛头力士与马面将军的彩绘泥塑,且用木栅栏挡住,两侧廊檐下站满各种类型鬼神:白无常、黑无常、摸壁鬼、吊死鬼、无头鬼、瞎眼鬼、风流鬼、河落鬼、丈人鬼、痨病鬼,长廊站满阴间的文武百官圣众。这一切可以让我们体味世俗道教是从封建儒释教中间走过来的,佛教因果轮回的结合,儒教伦理纲常的渗透,凸显道教鬼神迷信和宗教伦常成分,展示道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报思想。城隍庙山门左右两座门分别叫“男魂堂”“女魂堂”,平常基本上不会打开而紧闭着,只有在每年“中元节”期间(农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才会打开,“男魂堂”“女魂堂”门洞内分别站着一尊狱官,虎视耽耽地看着进出城隍庙的善男信女。正中大门每天随着庙里大殿上的晨钟打开,又根据庙里做晚课的鼓声即时关闭。山门背后有一戏楼,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十月朝、冬至日都演大戏,不外乎劝人行善或因果报应之类的戏文,借世俗道教故事演绎,教育百姓要遵循封建伦理规范的约束。每逢上演大戏,大殿前面空场上总是围满了看戏的人群。
从山门戏楼下往大殿走去,约莫有60多米远的距离。始建于明崇祯元年的大殿净高10米多,六楹九架六开间的大殿檐角四周吻脊多吉兽,歇山式的重檐屋脊中央有福禄寿三仙人塑像,窗棂格扇均雕暗八宝及法轮、香花、蝙蝠等祥瑞图案。拾级而上,大殿迎门高悬一盏2米高的黄花梨材质六角形琉璃宫灯,里面四支2斤重的红烛正在熊熊燃烧,把大殿照得十分明亮。大殿神台佛龛内供奉一蓝底金字神主牌位,中间写道“邑主城隍辅泽协佑伯”,右侧下方还有一行小字:“金荡永赖天尊”。牌位背后为木雕城隍坐像,也是清明节、中元节、十月朝“迎神赛会”百姓迎驾叩拜的那尊城隍塑像。佛龛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口是心非回头难做主”,下联:“想前悔后到此不能饶”。正中上方有一匾额:“你来了么”,给人心理造成强烈的震撼。大殿两旁除了伫立十殿阎罗之外,左有文判官手拿生死簿,右有武判官手执金鞭。城市守护神城隍爷为老百姓祈雨求财,消灾降福,求子,攘病,借寿、求签,满足百姓需要。比照唐宋时期以来阳间官衙设置“六部二十四司”而设置阴间“二十四司”,其中“地狱司”安排“上刀山”“下油锅”“锯倒”“磨舂”“奈何桥”等地狱刑法威慑世人,规劝人生在世莫作恶多做善事。
历史上东台从属泰州,分县而治前设“同知(副县级单位)”,东台城隍庙主持道长由泰州城隍庙委派,为龙门天师百代正一派传人。建县后两淮盐运使分司厅通判丁世隆主持重修城隍庙,丁世隆一家信奉道教,其子早殇,城隍庙道长为感激丁分司修庙义举,让其子充“赞相”接受配享,塑像立大殿右侧,世称“丁相公”。大殿背后有香樟木雕塑的神像,俗称“老戴”,其实即为土地爷,高二丈有余,五绺长须,不像城隍爷那样有蟒袍玉带的穿戴,但安置大殿城隍背后也能说明城隍和老戴的依附关系,正如老百姓所传说的那样:“老戴跪城隍,城隍跪老戴”。
穿过大殿背后的回廊来到后楼正殿,后楼、大殿、前楼山门均为乾隆三十六年分司厅通判丁世隆所修,后楼上下六楹六大开间建筑,布局类似州县衙门内院生活区:楼下中厅阴朝地府四名当差站两旁,中央为头戴冕旒,脚著皂靴,面容枣红,五绺胡须,身穿朝服,彩绘木雕的城隍坐像。楼上还有城隍娘娘城隍太太彩绘木雕坐像,她们头戴凤冠霞帔,身著五龙团花龙袍,分别在左右厢房内坐于床沿,床褥被子帐幔一切如常,还有恭桶面盆脚盆,楼上还有一尊木雕彩绘城隍坐像。后楼中心位置供奉圣父圣母装金塑像,圣父是武当真武大帝的父亲,圣母为真武大帝母亲,元仁宗曾封其为“启元隆庆天君明真大帝”“慈宁毓德天君琼真上仙”;明朝推崇武当真武大帝,圣父圣母像即为武当道教对真武大帝父母的尊称。后楼东厅即为饭厅,道场,道士居住所在;西厅为会客厅,联系大殿与后楼东西两侧有偏殿回廊相连,偏殿供奉九天威赫神灵及历代道长主持神主牌位。东台城隍庙系道教龙门天师百代正一派,历史记录传承有序:第七代道长孙长庆,顺延记录有名望的道长主持有鮑来宾,馥字辈:戴馥礼、蔡馥田、朱馥兴。本字辈:马本图、陆本真、祝本性、吕本华、薛本咏、戴本元。合字辈:马合群、杨合俊、周合祥、时合碧。教字辈:张教慧、马教良、祝教义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道长为杨合俊,杨道长魂归道山后延续至今道长为马教良。
抗战爆发以前,东台城隍庙迎来历史上最繁荣时期。道长戴馥礼整饬庙舍,在城隍庙西厅南开辟“放生池”,整个庙舍占地20多亩,殿堂及偏殿各类房舍110多间,职业道士30多人,庙祝、香火及炊事斋务10余人,不仅服务台城及周边镇场,每逢中元节必然举办盂兰盆水陆道场大型法会,吹拉弹唱的道教南乐余音绕梁,“且为仙乐耳暂明”,粗细乐交替演奏,粗乐以唢呐为主,有《将军令》《点将登位》《十牌子》《到春来》等曲目,细乐为笙箫管笛弦,有《朝天子》《灯月交辉》《四合如意》《万年欢》《西板》《弓在上》等曲目,迷翻了二胡之乡的东台人。日寇占据东台及解放战争期间,屡遭敌伪军骚扰,敌机轰炸、拆毁城隍庙楼宇殿堂,庙中道士东躲西藏,庙中小道士参加抗日队伍,道士杨合俊哥哥杨志林参加游击队,在曹一带打游击,解放后随大军南下先后担任安徽安庆行署专员公署专员兼安庆市商业局长,这是后话。由于敌军破坏,城隍庙内到处断墙残垣,不堪入目。解放后的1952年,县总工会为了解决台城建筑工人住宿问题,总工会主席孙学庆与道长杨合俊商议城隍庙搬迁,杨道长欣然答应,城隍庙迁至码头上1号(葡萄巷头)。
解放后,在地方政府宗教政策关怀下,东台城隍庙获得新生。每逢过年、元宵节,四乡八镇前来城隍庙烧香的信众络绎不绝,甚至一些小脚老太太乘船或由家人用独轮车推着来城隍庙烧上一炷香,了确自己的心愿。尽管城隍庙现有面积不如以前,只有8间房屋,但一年到头香火还是很旺的。